首页 > 企业知识库 > 营销管理 > 营销策划 > 详细信息

揭秘《中高考命题猜想》销售奇迹

发布于:2016-10-16 19:47:43   请加微信号:sangerenyizu

 1994年,刘波策划出版《传世藏书》,国学大师季羡林担任主编,赚下2亿纯利,成为叱咤一时的资本大鳄。

  1998年,宋朝弟全国疯狂爆炒《学习的革命》,一夜之间声名鹊起,成为他借壳上市的一张“通行证”。
  七八年前,各地的高中生,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《四轮学习方略》。据知情人透露,它在全国的销售额远远超过《学习的革命》。
  黄金版《孙子兵法》、《毛泽东诗词》切入礼品市场,“黄金书”闹翻大江南北,赚得盆满钵满,引起“腐败书”纷争。
  2006年3月一套经过精心策划的《中高考试题猜想》横空出世,当天投放广告当天赚钱,咨询电话突破一千多,创下近年来图书销售的一大奇迹。
  笔者全程参与《试题猜想》的策划传播,就这一项目的来龙去脉略做记录,或许能给下一个图书神话创造者和有心人以启迪。(涉及客户商业机密的具体数字或资料,恕不公布,敬请谅解)。
  老客户新年来电
  2006年春节,大年初七,笔者接到一个老客户的电话,要求帮他筹划一套高考“猜题”的书。猜题?当时心下一震,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项目,立即毫不犹豫一口应承。
  这位老客户是《CES学习法》的全国操盘手。2004年笔者曾为他的上海经销商做过炒作广告,2005年承接《CES学习法》的全国报广策划。再次合作,仍感重担在肩。
  初十赶回上海,开始着手为这套尚未分娩的项目进行市场调查,搜集相关资料。结果令人兴奋。
  实际上,这么多年来,以“猜题”为卖点的中高考辅导书层出不穷,而且销售火爆,遗憾的是,进行大规模炒作的几乎没有。
  也就是说,“猜题”确实能迎合许多考生和家长的迫切需求。这是一个一触即爆的市场!
  灵感来自大连
  2月中旬笔者奔赴北京与操盘手会合,进行项目前期策划。了解得知,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大连。
  2005年大连电视台炒作一套“点石成金”的高考辅导书,主打名师猜题,销售十分火爆。《CES学习法》的大连经销商大受震动,立即与操盘手谋划。
  操盘手聘请天津教育界的专家编写“猜题”试卷,中途在书店发现一套“北大慧之光”的《高考必胜》,也是以“猜题”为卖点,拥有丰富的名师资源,而且相当成熟。
  于是果断终止,转向包销“北大慧之光”图书,书名定为《2006年中、高考试题猜想》。取名“试题猜想”,是考虑到“猜题”太过敏感,会碰触主管部门底线。
  笔者最初的思路
  在和《试题猜想》的几个股东碰头时,笔者袒露自己的初期思路:以小篇幅的新闻软文为主,刊登在报纸头版,经过几期“不登热线、不登地址”的新闻炒作,迅速炒热市场。
  理由如下:
  1、这两年整版投放泛滥成灾,报纸头版还是比较干净的“净土”,一般没有广告投放。
  2、对读者而言,报纸头版头条往往是刊登比较重要的新闻,比其他版面更富有公信力。
  3、在报纸的头版投放新闻软文,可以避免与其它广告共登一个版面,干净,没有干扰。
  4、《孙子兵法》等“黄金书”在许多地方就是在报纸头版投放新闻,这是成功案例。
  5、最重要的一点是,新闻炒作比纯广告更有信任度,能抵消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抵触。
  实际上这一思路,客户没有执行,而是选择整版的大版面投放,硬性启动,最快动销。不过笔者深信,一定会有人按“头版投放,新闻炒作”的思路获取成功。
  操盘手不敢开机
  《试题猜想》没有上市就已经火爆,市场嗅觉极其灵敏的经销商纷纷闻讯而来。产品还没开机印刷,广告作品还没出笼,各地经销权已经抢夺一空。
  由于争抢激烈,许多地方的经销权有几家甚至十几家入股。更多的经销商蜂拥而至,“吓”得全国操盘手不敢开机。大家都认准了,这是一个铁定赚钱的项目。
  在市场环境已经十分恶化的医药保健品市场,这样的项目几乎不存在了。寻求出路的经销商们争抢《试题猜想》是在情理之中。
  经销商的热切期待,对操盘手和担当策划重担的笔者来说,是一种空前的压力。开始大家都很看好的产品,不一定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。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了。
  我们反复告诫自己:尤其是这种时候,千万不能头脑发热。
    瞄准家长的软肋
  进入策划程序,第一个问题是:《试题猜想》卖给谁?答案很明显:当然是望子成龙的家长!
  笔者曾在2003年和2004年为好记星撰写三十多篇报纸广告,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这一点:给孩子用的产品,主打家长是万无一失之策。用情感的洪水去冲垮家长理智的堤坝。
  可怜天下父母心。这正是家长的软肋。我们要反复地对家长说:如果别人家孩子看过这套书,捞到了题目,而你的孩子没有看,那就要吃大亏。
  第二个问题:《试题猜想》卖的是什么?权威!权威代表信任度!
  权威体现在哪些方面?一是授权在封面打上“北京大学”标志和字样,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,已经体现出一定的权威性;
  二是编写者都是全国知名的中高考研究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名校教师,许多地方的重点中学也都参与。
  至于这套书的编写过程,无需多言。当下第一要务是找到一个炒作“突破点”。你说这套书能“猜题”,让家长如何能信?什么样的话题更能打动家长呢?
  给家长四个购买理由
  《试题猜想》的一些编写者确实多次参加过中、高考的命题,那么他们会不会参加2006年的命题工作呢?
  既是猜题人,又是命题人,那么,家长是不是有理由怀疑:这些命题人有可能“提前泄题”呢?
  经过一番分析,笔者找到了一个敏感的话题——“泄题”,以“是猜题还是泄题”为切入点,自炒话题,引起家长浮想联翩,激发购买欲望。
  第一篇半版《试题猜想惹争议》迅速出笼,第二篇整版《2006中考、高考考什么?》、《明察暗访一套神秘的高考试题》紧跟而上。
  为什么《试题猜想》可能“猜中题”?笔者给家长以四大理由:
  一、编者参与大考命题
  《2006中、高考试题猜想》几乎囊括了全国顶尖的考试命题专家,多次参加中考、高考的命题和阅卷工作,对考试命题趋势、对要点难点的把握当然更胜人一筹。
  二、屡创猜中考题奇迹
  该书一些编委多次猜中大考试题。编委曹阳老师,2004年他辅导的山水作文在江苏高考试题中出现;2005年他辅导的话题作文,在辽宁高考试题中出现,再次引起极大震动。
  编委王燕谋老师,是著名的“海淀一模、二模”命题专家,学生叫他“押题王”,并流传一句话“跟着王燕谋,考试得高分!”2003年他押中高考数学四道大题。
  三、都是顶尖名校名师
  许多编者都是闻名全国的名牌学校一线名师,来自北大附中、北京四中、南开中学、黄冈中学、湖南实验中学、启东中学、浙大附中、福建师大附中等名校。
  这些名师连续十几年亲自把关毕业班,凭多年教学、出题、阅卷讲演及对考试趋势的准确把握,他们所带学生升学率基本100%,考上重点学校的90%以上。
  四、集体猜题胜数更高
  以前一些编者猜中大考试题,靠的是个人的经验和感悟,而这次编著《2006中、高考试题猜想》,第一次大规模集中了全国百位名师的心血力作,最顶极的专家阵容,完全解析考试大纲,并经过七次科学论证。
  只卖了一个半月
  虽然在投放市场之前,我们都深信这个产品一炮打响,但是其市场启动的空前火爆,令操盘手措手不及。
  印刷厂压根就没想到要印刷如此惊人的天量,实际上,市场一旦启动就像开闸的洪水,根本就来不及生产。
  《试题猜想》的定价是286元。市场迅速火爆后,一些经销商头脑发热地说,定价太低了,应该定成四百多元。
  眼看着销量一天天蹿升,紧接着将近半个月的断货让各地的经销商心急如焚。从三月上旬到五一节,实际真正操作的时间只有一个半月。就是这么短的时间里,一些省级经销商纯赚五六百万。
  由于一直断货,安徽市场在五一节前一个多星期才匆忙上市,真正卖货也就一个多星期的时间,纯赚五六十万。
  五一节过后,各地就基本处于“收摊”的状态。因为离大考的时间越近,家长开始对“猜题”失去热情。这是一个时效性极强、“捞快钱”的市场。
  经验与教训
  好的项目胜过好的策划。
  像《试题猜想》这样的项目,立足于一个需求十分强烈的市场,而且是一个无竞争领域,成功是必然的,只是规模大与小、时间长与短的问题。
  现实中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项目呢?一定有不少!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!
  市场启动稍迟,上市仓促。如果赶在寒假之前启动呢?销量一定更加惊人!旺销之际出现长时间的断货,影响了各地的销量和经销商的热情。
  前期我们是以“猜题试卷”为主打。许多学校买来一套《试题猜想》,然后以一定的价钱复印给考生,人手一份,拿在课堂上重点讲解。这是市场中后期才冒出的新问题。从一开始我们根本就没想到这一点。挽救的措施是,改为主打《名师讲座光盘》。
  地域性十分明显,尤其是上海这样历来高考自主命题的地区,对是否适合本地考试十分关注。《试题猜想》的地域性不突出,造成一些地区热销一些地区相对较平淡。庆幸的是,上海只卖了半个月也销了一万多套。
  部分报广的宣传太过赤裸,几乎酿成一场覆灭之灾。先是一位读者来信刊发在《中国青年报》,中央电视台播报了这个来信,国家教育部立即予以回应,“提醒家长和考生不要轻信猜题”。
  各地的负面报道开始大肆泛滥,有的连续报道,这对市场的打击不可估量。一个产品销售火爆,尤其是“猜题”这种敏感产品,完全避免负面报道根本不可能。但是,完全不必要把自己置于火力集中的“死地”。
  炒话题,炒现象,炒争议,炒情感,甚至自己“骂”自己,其实都可以卖货。下“猛药”,要建立在自己的身体能承受的前提下。
  这些经验与教训,完全能够打造更有冲击力的《2007中、高考试题猜想》。
关键词
来源亿企推广